台灣需要封城嗎? 所有管制手段真正用意都在於「爭取時間」-天下零時差聽後記錄

關鍵誌:台灣需要封城嗎?聽後三大重點摘要

天下雜誌系列的Podcast,一直是我愛聽的頻道之一,這一次的紀錄動機,除了節目主題緊扣疫情時事、分析的相當精闢之外,更重要的是專題帶給我的省思,恰巧緊扣成長關鍵誌的核心精神:探索每件事情的核心本質,於是督促自己記錄下這難得的靈感與觸動。

從反思台灣是否需要封城?觀測其他國家的防疫政策與經驗、探討政府推動資源配置等議題,進而得出所有管制手段的真正用意:「爭取時間」,為什麼呢?
成長關鍵誌為大家整理的三大重點摘要,幫助你節省時間、了解關鍵資訊。


一、台灣需要封城嗎?

封城其實是成本效益的問題

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主任溫在弘分析,封城其實是成本效益的問題,不是方式不對.而是這個方式很難做到百分之百。
從成本面來看,封城需要集中大量資源,儘管如此也無法保證完全阻斷民眾的接觸,人流管制的成本其實非常大。
從效果面來看,哪怕只要有百分之一的疏漏失敗,民眾會對政府不信任,更不想遵守規定,最後演變成全民恐慌,股市經濟崩盤,失業率飆升,種種負面循環,對於疫情管控就會加倍的困難。

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主任溫在弘:

封城是最後不得已的狀況,才能夠考慮的選項。

二、防疫分區可以取代封城嗎?

管制的人流的政策,必須可長可久

疫情管理的層面來看,封城及防疫分區都只是手段,其中共同的重要精神是:
如何避免大量資源集中消耗,讓醫療體系有應變及準備的時間,這兩個因素在疫情管理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
而防疫分區最核心的概念不是為了封鎖,而是要能讓全民長期抗戰,維持民眾最基本的正常生活狀況之下,又可以達到疫情管控的目的!

我們應該問的是.基本物資能滿足社區民眾多久

當每個人都有資格合理取得資源的能力時,且資源多樣性充足,民眾就不需要跨區去取得各種必要物資,無形當中就不需要從上到下的強制管控,而是從下到上達成自發性避免跨區移動的目的。

現行台灣已經上升到三級警戒的作法,就是為了降低全民跨區的移動,盡量留在自己的生活圈.就類似防疫分區的概念了!

三、對抗本土疫情的終點在哪裡?

爭取時間準備疫苗

如果疫情是在一年前發生,我們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才會結束,
但是台灣已經有非常清楚,而且可以預期的終點,
當疫苗進來的時候,事情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。

維持民眾的信心

現階段的台灣,抗疫政策可以參考更多國外經驗或科學研究.特別是模範生紐西蘭,紐西蘭的地理環境與生活型態與台灣相似,但是另一個關鍵因素是,紐西蘭民眾對政府是有信任感的,政府才推得動資源配置。

所以如果台灣政府能夠做好資源管制和規劃,一方面維持政策執行的效能,也不會讓大眾產生強烈的負面觀感或者是恐慌,也能由下而上,自動自發地增加好社交距離,台灣政府如何維持民眾的信心,是非常重要的課題。


結語

本篇Podcast摘要提到,所有管制手段真正用意都在於「爭取時間」,
避免大量資源集中消耗,讓醫療體系有足夠應變與準備的時間,
加緊疫苗採購效率,讓大家有疫苗能打,持續做好資源管制和規劃。

所有爭取時間的行動,都是為了維持民眾信心,
讓民眾由下往上的自發性防疫,政府由上而下的管制政策,將疫情傳染性降到最低。


【天下零時差】封城模擬專家:封城只會讓疫情更嚴重,這個手段可以取代強制封鎖的聽後記錄到此結束,如果想收聽本篇天下零時差的Podcast,請繼續往下閱讀,幫各位整理了逐字稿,若喜歡我在 成長關鍵誌 的內容,歡迎訂閱,也可以「分享」到社群網站給更多朋友唷!

期待下次見:)

發佈留言